有个孩子因为在课堂上捣乱,被老师请了家长,结果妈妈觉得孩子像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一整天都在朋友面前哭诉。朋友提醒她要多观察孩子的优点,多欣赏孩子,结果这位妈妈却有些气愤:“我还不欣赏他?从他会用蜡笔在墙上画道道那天起,我就天天夸他字写得好,画画得好,歌唱得好,连吃顿饭,我都不忘了夸他用筷子用得好,有用吗?”实际上,对孩子的赞赏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和信任。
1962年,心理学齐格勒和坎策尔利用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进行了关于表扬和批评的实验,实验分为“故意表扬组”和“错误矫正组”,他们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故意给予学生表扬,从不给予批评,而另一组则是不给予表扬,但客观指出其错误的地方。
研究的最后得出结论,在低年级学生中,“故意表扬组”较“错误矫正组”的成绩要好;而高年级的情况则正好相反,“错误矫正组”的成绩比故意表扬组的成绩要好得多。
这个实验表明,年龄较小的学生乐意接受表扬,哪怕是“表面”或“廉价”的表扬,但年龄较大的学生已经能区分出表扬是否故意的,但对符合实际的批评大都能客观对待。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简单重复的表扬所起到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甚至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要恰当处理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需要做到:表扬有据,批评有理。也就是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客观具体,发自内心,表扬要能让孩子感受到真诚,并增强孩子做事的动力;对孩子的批评必须要论据充分,要明确指出孩子错的地方,并教导他如何改正。批评要能让孩子信服,避免利用负面的、不恰当的言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真心在帮助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