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案
    所有的学生都厌学吗?否定的答案应该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如果大家接受肯定的答案,那么学生所学的东西一定是有“问题”的。有“问题”的东西拿来让学生学习,这个教育机关就是有“问题”的。假如这种现象真的出现,我想我不说大家也都明白我们大家一定是有“问题”了。大家都能接受不是所有学生都厌学这一说法,那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一说法或许就应该换成“提高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部分学生积极,小部分学生消极,这应该是正常现象。那种认为所有学生都应积极的看法,我想好像就是要所有人都一个模样,要所有人都热爱劳动的想法一样,让人好笑!不是这样吗?当然,学校就是要让那些努力的有收获,徘徊的有目标;积极进取的有成果,消极混世的勇敢弄潮。如何解释部分学生学习中的消极状态,如何克服这种消极情绪,这是教师工作中需要研究解决的不可避免的课题之一。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习惯于提取那部分在学习中有消极思想的学生的问题,加以放大研究,而忽视了那些积极向上的学生的优点。我想教师们更应该研究所谓“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源泉,或许能找到解决所谓“差生”问题的良药。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农把一匹高高大大的白马栓在一截细细短短的木桩子上。当有人说:“他会跑掉的。”可老农却十分肯定地说:“才不会呢!这匹马在小马驹的时候,就给栓在这个木桩上了。一开始,它撒野地要从那木桩上挣出来,可是,那时它劲儿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转,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没心思跟那个木桩斗了”。故事虽短,却耐人寻味:大白马不再挣扎,不再逃脱,源于人们施加的奴役手段,更源于它自身用惯性打造的枷锁。由此,我想到了现今的学校教育,想到了所有教师都在抱怨的学生的课堂表现:“启而不发。”即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主动,教师一言堂。
    我们可能不会忘记:幼儿园的孩子会提那么多的“为什么?”;他们由一个圆点会想到“太阳”、“月饼”、“纽扣”、“小朋友脸上的小黑痣”。刚入学的孩子依然会仰着一脸迷茫,用童稚的话语问“老师阿姨”几个“为什么”。可几年下来,而或只一年功夫,我们的学生却变成“身子挺挺直,小手放放好,小嘴紧紧闭了”。学生的主动性怎么消失了呢?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群体的压力
    由于社会的原因,我们的学校生源都很旺,一个班容纳五、六十个学生是非常普遍的。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们,被家长牵着小手送入课堂,不管你是爱说的还是爱唱的,也不管你是爱动的还是爱跳的,便都得听老师的安排了。(不听行吗?那么多人,还不炸窝?)怎么安排?上规矩呗。软(表扬听话的,激励捣蛋的)硬(言词激烈,冷嘲热讽,甚或教鞭相加)兼施。久而久之,安静的同学成了班里的标兵,于是他会更安静;调皮的同学成了老师的眼中钉,会想法使他变安静。先前的许多个“为什么”便被老师的有意或无意的“不注意”“没顾及到”所冷却;先前对知识对学校的崇拜感、神秘感也渐次被教师“死令”的背诵、机械的记忆所代替。十指都有所长短,人多更有差异。于是乎,学生被分作三、六、九等。“那么多人比我强”,群体的压力便会背负在一个个柔弱的肩上。在这种情况下,已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去探究什么了。
二、 缺乏理智的挑战
    古往今来,教育的形式有很多种,现代的,古代的,家庭的,学校的……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教育,都会有问,有答。问,是启疑;答,是解疑。问而无疑,答便无意。这便要求每一位从教者当多研究“问”的技巧。问题抛出,要使学生通过智慧,自己归纳而得出结果,这才是有理智的问题,是对学生智慧的挑战,才会启迪探究,才能引起主动学习的兴趣。现今的课堂上,教师也多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可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必动脑,照着课文读下去,答案便在其中;要学生讨论的问题也无多大价值,翻翻书,便会水落石出,只是互相说说,练练口语罢了,根本谈不上“讨论”。久而久之,教师成了课堂上的导演兼演员,而学生只是看客,间或跑跑龙套而已,根本无兴趣、无主动可言。
    学生学习积极性从何而来呢?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说:“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如此说,“乐趣”和“认识”应是“好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来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愉悦的快感,在获得学习成果后的兴奋和满足,以及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与赞赏都将是学生学习动机产成的重要因素。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我想应该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心理、智力等基本的素质条件。没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很难对较抽象的问题有认识,也不能生成在理解基础之上的对工作过程的体验;没有好的心理素质,也很难保证智力水平的发挥得以正常进行。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第一, 利用直观教学、形象化教学,发挥形象思维的艺术感染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事物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二,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 在运用知识和联系实际中,促进学习兴趣。
第四, 通过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第五, 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新知。
    以上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希望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能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且主动的去追求、去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提高学习兴趣的诸多措施是帮助教师减轻已明确学习目的与意义的学生学习中的“痛苦”的手段之一。痛苦的学习不如愉快的学习,这是人知常情。精神愉悦有利于学生唤起潜能,拓展思路,积极探索,学而有成。
    学生应该具有对学习本身意义的认识,它是最持久的学习动力源。当然,对低龄的学生来说,达到一定的认识水准有些困难,但所有的使令其就范的措施都是帮助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意义的认识的手段。最初可能是诱导,告诉他们那可以带来快乐;之后就是教导,告诉他们那可以帮助成才;最后他们将在他们自身的动力作用下自觉的学习。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努力进取,积极探索。
    教师的工作是伟大的,也是非常辛苦的。在工作中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如果学生看不到学习成果的社会价值,我想老师的所有工作都是徒劳;老师们也将丧失积极工作的动力。难道不是这样吗?教师与学生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两个基本原素,它们与教材一起构成系统,又受制于这个系统。所以我想,能否在更高的层次上将教育这个系统很好的融入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去,教师才有可能在小系统中充分调动学生那一方面的积极性。
     
教师姓名:潘璐 

校址:滏西大街与联纺路交叉口北行800米路西 电话:2915866 7188688
技术支持:中国幼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