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案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近几年来,我市小学数学教师深入探讨了素质教育的问题,即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为主,从以教师为主体发展为以学生为主体,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一、学习素质理论统一思想认识
     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多年,人们在思想观念、政策导向、管理体制乃至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模式,因此,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决非轻而易举的事。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谋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承认差异,重视个性的教育;是确认学生主体,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的教育;是一种根据社会需要,给学生的素质发展以价值导向与限定的教育;是一种重知识,又不唯知识,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加深了对实施素质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从事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二、确立素质目标提出实施建议
    (1)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绘画、制作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养成听讲、看书、看图学习新知识的习惯,听讲能抓住重点,看书能发现不懂的地方;能对比较抽象的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对比较复杂的事物进行归纳、概括;能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对常见图形进行分析;能运用集合图的办法对某些概念进行区别;能运用线段图对某些应用题进行分析。
    (2)表达能力:能运用“假如……就……”和“如果……那么……”等句式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判断、推理,清楚地表达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在作业中采用正确的书写格式和叙述自己的见解。
    (3)应用能力:能运用概念对是非问题进行判断,能运用规律指导计算;能根据几何图形的特征进行组合图形的分析和有关计算;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显现出一定的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落实“课程计划”开设“数学活动”
      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把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划分为学科课和活动课两大块。这是建国以来学校课程设置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重视学科课程做好发展文章
      学科课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渠道,当然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战场,在这个主战场上怎样做好提高学生素质这篇大文章呢?我们认为应做到三个结合。
      1.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我们要求教师通过数学在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组织参观访问,主题班队会,请校外辅导员作报告等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数学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等知识向学生进行唯物思想和辩证法的启蒙教育;通过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祖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的介绍,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我们提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思考方法、应用能力等),实现知识、能力同步发展,这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现代教学观要求,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相互作用、密切配合的。在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兴趣的培养特别重要。我们认为: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能不能”学习,更要考虑学生“乐不乐”于学习。并探讨各年级兴趣培养的要求:低年级教师要多采用直观教学,中年级要以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满足他们日益高涨的求知欲;高年级则多让学生自己解答难题,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产生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教导处
                                                                       2011年9月
     
教师姓名:教导处 

校址:滏西大街与联纺路交叉口北行800米路西 电话:2915866 7188688
技术支持:中国幼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