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春季谨防“手足口
春夏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现提醒各位老师及家长,要注意预防手足口病的流行。
手足口病又叫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朵见,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由数种肠道病毒为病原的一种传染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最为常见。幼儿对各型病毒普遍易感,因此该病主要侵犯儿童,主要在托幼机构暴发。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大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潜伏期2~6天,通常3~4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粘膜出现斑丘疹及疱疹;疹子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患儿可由于口腔疱疹破溃时导致咀嚼疼痛,从而拒食、流涎。一般手足口病症状典型,并发症少,预后良好,但也有个别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临床经过较重,常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手足口病可通过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水、手、毛巾、水杯、牙刷、玩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日常接触感染或通过咳嗽、喷嚏、谈话等经呼吸道传播。患病后一般在1~2周内可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多数患者只需对症治疗,多喝水,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口腔用淡盐水擦拭或漱口;极少数患者可有并发症,病情严重,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1、我园加强对幼儿进行晨、午检,注意观察幼儿的体温、口腔和手,以便早期发现患儿,早报告相关单位,早期隔离患儿。
2、我园保证每日对幼儿日常用具、玩具、餐具、便器、床上用品等实行清洗和消毒(如84消毒、紫外线照射消毒、高温消毒)。
3、我园活动室保证经常开窗通风透气,保持良好的室内环境卫生。
4、教育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和不洁的食物等。
5、对于家长而言,家里也要坚持幼儿园以上的做法。并要注意观察幼儿的体温、口腔和手,以便早发现、早就诊、早隔离患儿,做好孩子日常用品的清洁、消毒工作;在流行季节和地区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孩子和患儿的接触,以减少感染机会。
6、如果幼儿患有手足口,为了避免传播,会让您的孩子在家隔离很长时间(7—10天),这是因为患者排出病毒一般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家长和老师一旦发现手足口病,要及时报告教师及保健医,以便及早由专业部门采取相应消毒隔离等措施,有效控制手足口疫情蔓延。
由于“手足口”疾病传播速度较快,对儿童的危害性也较大,因此我园根据上级指示,提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希望老师和家长们都支持这项工作,将此病拒之门外。
1、要求家长晚上睡觉前和早上起床后检查幼儿的口腔、手、脚、臀部、腿部有无小疙瘩,如果有尽快到医院就诊。如果确诊是“手足口”后要在家隔离休息。痊愈后要到县医院开痊愈证明,儿童返园要在痊愈后的第四天来园(即痊愈证明日期再过三天)。来园要先到保健室报到,经过查证痊愈证明后符合条件的方可回班。
2、要求家长要注意卫生(因为家长可能成为隐性携带者即感染后没有症状,但是会传染孩子),回家后先换衣服,洗手后再给孩子做饭或进行其它活动。家里要保持空气新鲜,无尘土,经常对水龙头、门把手以及经常触摸的家具进行消毒,方法:用84消毒液根据比例进行配比,擦拭后一小时,再用清水擦拭。(消毒时要保证室内无人,关闭门窗,这样才能保证消毒效果)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晒家里的被褥等用品;尽量吃做熟的食物,少吃生冷食品,少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并注意观察幼儿的体温。
3、老师们也要注意班内的各项消毒,早晨也要晨检,中午起床后检查孩子是否有异常,检查部位同第一条。未来园儿童要在当天了解原因。家长要配合,如果不来园要在早晨打电话或者到园和老师请假。班中不好消毒的玩具尽量不给孩子玩。
4、班里如果有可疑患病儿童要立即报告保健室。如果家长在家发现儿童患病应直接到医院就诊,电话请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