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有两层含义:1、肢体的蹲下;2、心灵的蹲下。
这句话中“蹲下来”的本意主要不是指“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也就是教师或家长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孩子。
蹲下身来,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蹲下身以平等的心尊重孩子,则更能赢得孩子的心。可日常生活中,在教育孩子时,我们早已习惯了站着说话,对孩子发号施令,把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当自己的愿望与孩子的想法产生碰撞的时候,我们就会对孩子大失所望,然后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根本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用“蹲下来说话”的对话方式教育孩子往往效果很好。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高声训斥会使孩子受到突然袭击而精神高度紧张,根本听不进你说的话,也就谈不上什么教育效果了。
一味的指责,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还会使孩子失去对老师或家长的依赖感、信任感。蹲下来吧,让我们的目光与孩子的目光平等交流;蹲下来吧,让我们用孩童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蹲下来吧,只有蹲下来,不再居高临下,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时,孩子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你只有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之后,才可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
“站起来教孩子做人”。这句话中的“站起来”实际上指的是身正是范。
育人首先“己立立人”。可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做到呢?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己却在搓麻;要求孩子要诚实守信,自己却谎话连篇;要求孩子勤俭节约,自己却在铺张浪费┄┄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效仿的最直接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在学校,教师是孩子崇拜的偶像,教师的话一定程度上就像圣旨,孩子愿意听,乐于听。
但教师如果言行不一,也会失去学生的信任。因此,要真正赢得孩子的心,教师或家长要身正是范,用自己的高尚情操、渊博知识、高超技艺来影响孩子、征服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而不是空洞的说教。总之,要让孩子心悦诚服,自己必须站起来,挺直自己的脊梁,做孩子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