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园合作培养大班幼儿社交能力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扶平优惠政策,人们生活环境发生了不断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也都搬到了陌生的高楼小区,这些居住场所具有高层封闭的特点,邻里之间咫尺天涯,互不往来的情况日趋增多,使孩子缺少了和他人交往的途径。我国大多数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工作的繁忙,孩子的玩伴除了家人,更多的就是电视机、电脑、玩具,这无疑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养成自私、孤僻、攻击性行为、与同伴之间不能相互谦让等问题的原因。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交能力的影响。
从家庭生活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后,孩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便显现出来,如果不及时的加以引导,这种不健全的人格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特别是进入大班后孩子出现了交往的高峰期,为他们创设机会,有利的适时适宜的引导是刻不容缓的。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对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缺乏具体的操作,在幼儿园教学中也没有专门的课程系统,一切处于自然状态。可见对于幼儿的终身发展来说只有家园合作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通过交往,能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良好品质。”同时又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新出版的《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中也告诉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家庭资源就是其中之一。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家园合作追求的最终目标。为此,我们通过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旨在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家园合作培养大班幼儿社交能力的途径
1、以家长委员会为平台
开学初,在我们班设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家长自荐、互荐和我们两位教师推荐的热心于幼儿教育的家长。通过与这些家长代表的协商、交流我们共同指定了班级的家长委员会制度与职责。确立了以家园共同教育,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为活动的主要目标。家长委员会成员通过观看幼儿园的半日活动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形式、方法,通过小组座谈会的形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家长提出了对男孩、女孩不同的性格、爱好,教师如何培养;提出了幼儿在交往游戏中的挫折教育、失败以后的情绪引导问题;提出了幼儿在家庭中缺乏交往途径的问题等等。
2、发挥班级家长会、家长开放半日活动的作用
以往的班级家长会较多的是向家长讲述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交流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为主,较少触及到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因素的培养,但这恰恰是家长忽视和困惑的方面。同时以往的家长会在一学期中我们教师对家长家教理论方法的指导也缺乏目的性和重点,往往是找一篇还可以的家教文章应付了事,对指导后的效果不够重视,更不用说跟踪反馈。所以在本学期我们首先确立了家长会的重点家教内容:即帮助家长改变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观念、态度、行为和掌握科学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方法,提高家长对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认识。在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中我们让家长有目的的看孩子在园的游戏活动情况,发现自己孩子身上在交往能力上的不足和别的孩子的差距,从而引起重视。同时组织家长展开讨论、发现原因,提出建议和措施并通过家园互动来实施。在下一次的家长会上交流经验、提出新的困惑等。
3、以所在小区为单位,给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
通过在家长会上的交流,部分家长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和同一小区里的三、四个孩子是同班同学,本来陌生的家长朋友一下子就熟悉起来,于是有家长建议同一小区或相邻小区和家庭可以组成活动小组,有空的时候家长就提供条件和利用空间让孩子们聚在一起玩,如:双休日可引导孩子邀请同伴来家里玩,我们做家长的要热情接待、倒水、给水果或饮料喝,也可以简单地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作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后,我们家长还要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如:家中来客人,要有礼貌地打招呼和交谈,如果有小伙伴同来,要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礼貌待人,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许多本领。我们家长又可乘此机会聚在一起谈谈育儿经验和放松心情。
4、以个别家长来带动
在每个班级的家长中不乏具有个别热心的,有较好教育方法的家长,我们就以点带面,在家长会上请这个家长把自己的成功育儿经验与其他家长分享,通过实例来促动那些对家庭教育不重视或缺乏认识的家长。同时家长与家长之间可能更有共同语言更能产生共鸣,教师只要适时的组织和指导就可以了。
5、以个别老师来带动
这里所说的个别老师就是班中教师子女的孩子的家长,这些家长往往是中、小学教师,有一定的规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中、小学老师在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各种活动中发挥组织、带头发言、宣传等作用。
二、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形式
1、家庭小组游戏
在家庭教育中,让同一小区或家长互相认识的孩子们经常串串门,为他们创设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这样就有了交往的前提。如:可以让孩子们去小区公园玩、也可以玩娃娃家、学做小老师等。如果个别家长有能力和时间的话,还可以有目的的组织活动小组中的幼儿进行交往类的活动如:为小区的老人服务等。
2、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小区、工厂、超市、敬老院等社会资源。如:采访小区工作人员、参观工厂前的计划和体会工人的合作分工、结伴到超市购物、到敬老院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幼儿交往的兴趣,培养幼儿分工、协商、解决问题等合作能力,体会交往合作的乐趣。
3、节日活动
每一年幼儿园肯定都会举行庆六一、庆元旦等一系列的节日庆祝活动,较为多见的是教师组织班中的幼儿表演节目或请孩子参加游园活动,但是在整个活动的筹备和开展的过程中幼儿的真正的主动权又有多少呢?我们发现孩子在幼儿园整个节日活动中的主动性不是很强,孩子对节日的体验是粗浅的、表面的。作为大班孩子应有一定策划、筹备活动的能力,在节日活动商量、准备、布置、分工合作、表演等一系列的过程中就是幼儿交往合作能力培养的良好契机。例如:我们在“团团圆圆过中秋”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让幼儿收集中秋节的资料、了解中秋节的习俗,让幼儿在家长的引导下到超市购物,鼓励幼儿去向售货员说明想买的东西,选好后,并能自己在家长的指导下去交款,购回所买的东西后,会说“谢谢,再见”。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幼儿园里让幼儿做活动的主人,请能力强的幼儿做节目主持人,共同策划、制订节目单,布置节日环境,准备节目,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节日的快乐氛围,而且在整个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促进了他们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
三、在家园合作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1、事先的调查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如果你对孩子现有的经验、能力及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没有了解的话又如何能切实有效的起到引导教育的作用呢?所以事先我们要和家长沟通,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进一步了解班中孩子交往的能力。
2、活动中的观察引导
毕竟是大班幼儿他们的交往的意识和能力上还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活动中不乏有幼儿出现争执、哭鼻子、告状等现象,所以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勤于观察适时适宜的引导,让幼儿知道礼貌交往,学会谦让,体验分享合作的快乐。
3、经常给予家长指导
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家长如何配合开展活动和引导的,教师除了通过家长会等集体活动了解外,还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网络和小组座谈会等形式和家长沟通。教师要经常主动的参与、询问和给予适当的建议和帮助,使家长更好的配合幼儿园的教育。
4、重视材料的积累
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要重视活动材料的积累,如: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座谈会等的记录、家长的咨询表、个别幼儿的跟踪记录等。这些资料不仅能帮助我们梳理经验、发现问题,而且能使我们对下阶段的工作更有目的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