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小常识
龋病是含糖食物(特别是蔗糖)进入口腔后,在牙菌斑内经致龋菌的作用,发酵产酸,这些酸(主要是乳酸)从压面结构薄弱的地方侵入,溶解破坏牙的无机物而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重要条件:①致龋菌;②细菌进行代谢活动和形成牙菌斑的物质基椽—糖类;③细菌在牙面代谢和致病的生态环境——牙菌斑,牙菌斑使细菌发酵糖产生的酸能在牙面达到一定的浓度(在临界pH以下);④易感的牙。
好发部位一、乳磨牙和第一恒磨牙是窝沟龋的好发牙位。二、好发牙面依次为:咬合面、邻面、牙颈部根面、唇/颊面。三、龋齿的发生与年龄有关。3岁以前的幼儿,多在前牙的邻面患龋;3—5岁则多见乳磨牙的窝沟龋;8岁左右,乳磨牙的邻面龋开始增多。青少年多发恒牙窝沟龋和上前牙的邻面龋,而中老年人则多见根面龋。
龋齿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1.询问对冷热酸甜等刺激的反应,有无食物嵌塞和自发性痛。2.检查牙体硬组织色,形,质的改变,龋坏的部位,深度和类型,注意邻面,颈部或牙龈遮盖部位的龋洞,必要时可摄X线照片检查。3.按龋坏的程度可分为①浅龋龋坏限于釉质或牙骨质,一般无自觉症状,探查时无反应,②中龋龋坏侵入牙本质浅层,可有冷,热,酸,甜激发痛和探痛,③深龋龋坏侵入牙本质深层,但未穿髓,一般均有激发痛和探痛,无自发痛。
龋齿应该做哪些检查?1.口腔检查龋病易发生于牙体不易自洁的滞留区,特别是磨牙合面的沟隙或牙列的拥挤嵌塞食物处,其龋坏深度分三种。1)浅龋病变仅局限于牙釉质或牙骨质,局部可见白色或灰黑色的龋斑,无自觉症状,探查时可卡住探针尖端,探针滑过病变部位有粗糙感,探之无痛苦。2)中龋病变较深,累及牙本质浅层,局部变黑,可有温度或化学性激发痛,探之有明显龋洞且敏感。3)深龋病变深及牙本质深层而接近牙髓腔,遇食物嵌塞或冷热酸甜等刺激均产生疼痛,局部多见黑洞,探针可探查洞底在牙本质深层,探之极敏感或疼痛,无自发痛史。
龋齿应该如何预防?预防龋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儿童保健工作,其基本原则是针对发病因素,采用相应措施。1.减少或消除病原刺激物 减少或消除菌斑,改变口腔环境,创造清洁条件是防龋的重要环节,最实际有效的办法是刷牙和漱口,应该加强宣传教育,使儿童从小养成口腔卫生习惯,学会合理刷牙方法,刷牙可以清除口腔中的大部细菌,减少菌斑形成,小儿可由家长用柔软毛巾或绒布擦洗牙齿,幼儿3岁以后就可以开始学习刷牙,尽可能做到早晚各刷一次,饭后漱口,唾前刷牙更重要,因为夜间间隔时间长,细菌容易大量繁殖,要顺刷,即“上牙由上往下刷,下牙由下往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到”,还要注意刷后牙的咬面,这样就可把牙缝和各个牙面上的食物残渣刷洗干净,刷牙后要漱口,不要横刷,横刷容易损伤牙龈,也刷不净牙缝里的残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