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导言
《风在哪里》中选择的主旋律《小老鼠和棒棒糖》是无歌词的纯音乐,分为前后两段,一段的节奏优雅缓慢,一段的节奏活泼快速,不同的节奏代表着风不同的速度,便于幼儿表现与表达。
在四季轮换主题中风作为自然界的现象,是似见非见的,让幼儿能在生活中发现无影无踪的风是活动的主要点,教师寻找了生活中风吹过的一些情景,让幼儿体验与感受,再随着音乐中不同的节奏来表现与表达,使生活中一些情景再现,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活动的重点是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风,难点是随着音乐运用肢体来表现。
活动目标
1. 感受两段不同速度的音乐,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风吹过时出现的情景。
2. 寻找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风,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做过龙卷风、大风车的游戏。
2. 材料准备:《风在哪里》音乐CD、《风在哪里》课件、幼儿音乐册。
3. 常规准备:将幼儿的座位排成马蹄形,欣赏音乐时请幼儿注意安静聆听。
活动过程
一、听辨曲式
1.情境导入,看看、找找、说说风在哪里。
师:“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你们见过风吗?”
2. 幼儿观看课件,观察生活中的风。
(1)幼儿观看VCD里有音乐伴奏的一整段的录像。
师:“老师也用照相机和录音机记下了很多风儿走过的情景,你们来看看,风来了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听听风儿经过时的脚步声。”
师:“你找到了吗?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风怎么来的?”
教师用节奏语言来小结:
“轻轻的风来了树枝摆呀摆、柔柔的风来了花儿摇呀摇、缓缓的风来了蒲公英飘呀飘、微微的风来了风帆鼓呀鼓、急急的风来了彩旗甩呀甩、匆匆的风来了树叶转呀转、猛猛的风来了红旗抖呀抖、快快的风来了衣服飞呀飞。”
二、旋律感应
1. 教师播放音乐,幼儿完整感受旋律,体验AB式的两段不同感受的音乐。
师:“风有时是轻轻地走来,有时却急急地跑来了,闭上眼睛请仔细听听,风什么时候在轻轻地走,什么时候在急急地跑?”
2. 教师播放音乐,幼儿感受慢节奏的旋律。
师:“你觉得刚才听到的音乐里风什么时候轻轻地来了?”
3. 教师播放音乐,幼儿用肢体表现慢节奏的旋律。
师:“你听到了吗?我们随着风中的音乐也来轻轻地飘动你的身体吧。”
4. 教师播放音乐,幼儿感受快节奏的旋律。
师:“这部分音乐中风的脚步声和刚才的感觉不一样了吧?给你怎样的感觉呢?”(幼儿讲述,)“我们再来听听,看看,感受一下大风的到来吧。”
三、肢体表达
1. 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来表现风到来时的景物。
师:“风来了后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我们也来变成风中的一样东西,每一个人想想从现在开始你变成了什么?等风来了,你就随着风动起来,听着音乐开始好吗?”
2. 教师播放音乐,幼儿自由舞动。
3. 教师再一次播放音乐,鼓励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动作情节。
教师小结:“原来可以一个人表现风来了,也可以与同伴合作来表示,想不想再和风一起捉迷藏?我们听着音乐和风一起玩玩吧。注意风的不同的脚步声呀。”
四、音乐表现
舞蹈:双人集体舞
师:“男孩们,女孩们让我们随着音乐在风中翩翩起舞吧。”
五、结束
结束常规:全班幼儿手拉手,围成一圈,用音乐的方式“再见”。
活动建议
1. 活动中幼儿的合作是一个难点,可以在平时多进行一些队形变换的游戏,使幼儿迁移经验。
2. 活动中音乐的播放时机是关键,要给幼儿充分讨论与排练的时间,在多数幼儿准备好的情况下再播放音乐,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倾听与感受。
3. 鼓励幼儿观察生活其他的一些自然现象,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参考幼儿音乐册上的图谱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