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经历一定的挫折,对形成幼儿的坚强意志是有益的。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孩子的随意性活动占主要地位。所以在新的教育观念下我们应多为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孩子摔倒了之后让他自己爬起来,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磨练过程,这样既强化了孩子的意志又锻炼了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在幼儿园中实施挫折教育可以寻找到更多培养孩子意志力,发挥幼儿潜能的方法:在游戏活动中寻找教育的机会;利用同伴榜样,给予适当的“劣性刺激”,并让幼儿合理宣泄;言传身教,教师做幼儿愿意接受挫折的榜样;在实施挫折教育的同时,适时渗入赏识教育;把握适度,在个别教育中合理运用挫折教育。

挫折,是孩子成功的必经之路。教师作为孩子教育的启蒙人之一,应做好孩子成功必经之路的铺路石,使幼儿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从而使其能真正走向成功。

【关键词】

幼儿 挫折教育 困难 游戏活动 劣性刺激

【正文】

一、研究的背景

在赏识教育被人们极力称道的社会背景下,很多教师都认识到赏识教育并不能完全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章二十一条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幼教工作者深知正面的赏识教育、表扬鼓励的重要性,因而在教育活动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表扬、鼓励的赏识教育是把双刃剑,适宜的赏识表扬可以使幼儿的身心得到愉悦和满足,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得到增强,有助于幼儿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保证幼儿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但有时过度的鼓励和表扬会使幼儿一点点的小批评,一点点的小挫折都不能接受,甚至对自己遇到的困难总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对于自己的失败总有推托的理由,不能面对挫折,不能面对自己,更不能面对失败。这种氛围下教育出来的孩子一般会在成绩面前虚荣、骄傲;在失败面前脆弱、自卑;在困难面前退缩,没有责任心;在集体中经常表现为心胸狭窄、爱嫉妒,搞不好群体关系。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合理而恰当的惩罚教育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研究的意义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提到: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会孩子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奢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必要时在冰岛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灼热的岩石上也能生存。经历挫折才能得到幸福。让幼儿面对困难能够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孩子来讲非常重要。不要让孩子感觉吃苦就是不幸福。其实,逆境更能锻炼人,只有在走出了逆境之后,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幸福。因为幸福可能是在克服困难之后才获得的精神愉悦。

三、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经历一定的挫折,对形成幼儿的坚强意志是有益的。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孩子的随意性活动占主要地位。所以在新的教育观念下我们应多为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孩子摔倒了之后让他自己爬起来,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磨练过程,这样既强化了孩子的意志又锻炼了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对幼儿从小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和发挥幼儿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四、国内外挫折教育的现状

在日本,一些幼儿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每到冬天,他们就让幼儿赤身裸体地在风雪中摸爬滚打。天寒地冻,北风怒吼,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教师则站在一旁,置之不理。日本还提倡“穷留学之风”,让富裕的大城市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据统计,我国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疾患中,30%左右是源于年幼时经历的挫折和打击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时常会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和抵触心理。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就算别人不在意,自己也会非常看重在祖先的态度,所谓光宗耀祖。所以只接受成功的,不接纳失败的,所以有些人会发展成偏执狂,一旦失败,或有对立面,就会抓狂,就会不可理喻,甚至为了所得而反咬对手,触犯法律。

五、研究的策略
 挫折,是孩子成功的必经之路。教师作为孩子教育的启蒙人之一,应做好孩子成功必经之路的铺路石,使幼儿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从而使其能真正走向成功。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在幼儿园内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种,在于老师如何去发现、寻找契机。

1.在游戏活动中寻找教育的机会。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基本的、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容易让幼儿接受和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一日常活动进行教育。教师为幼儿设置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幼儿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我们跟孩子进行角色游戏,和孩子一起根据情节进行表演,让孩子扮演失败或遭到挫折的角色,老师扮演帮助者的角色。然后,进行角色互换,老师扮演失败者,孩子扮演帮助者。这样,孩子既体验到了挫折感,又学会了战胜挫折的方法。在操作活动中,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我们更多的运用赏识教育,鼓励其更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而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我们在赞赏他的同时,也给他出难题,鼓励其往更高一个目标努力,在这过程中,有的孩子会因为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退缩,这就又要用到赏识教育,使幼儿能认清自己的能力,从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孩子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心理承受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2.利用同伴榜样,给予适当的“劣性刺激”,并让幼儿合理宣泄。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同伴的榜样力量也是无穷的。游戏走“独木桥”时豆豆说:“老师我怕,我不走”。这时我说“别怕,你可以的,你看心心能走过去,你也一样能做好。”或者说 “我相信你会跟心心一样勇敢的。”这样在榜样的力量下,孩子会变得的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勇敢,增添了战胜困难的自信。这时,我的一句“你真行”就会变成孩子的“我真行”。

所谓劣性刺激是指令人不快或不舒服的外界刺激,如饥饿、劳累、批评等。在幼儿的生活中,可适当地给幼儿一些劣性刺激,使幼儿体验到许多事情并非是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倾向,认识到挫折的客观存在性。当幼儿面对挫折出现情绪波动时,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合理的(如哭泣、大笑、运动等)途径,把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宣泄出来。同时让孩子明白,宣泄的方式要合理,不要影响他人。

3.言传身教,教师做幼儿愿意接受挫折的榜样。挫折教育中,我相信身教重于言教。幼儿最喜欢模仿,也是容易受暗示。因此,我们教师在碰到困难和挫折时,一定要冷静、勇敢。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幼儿摔伤,擦伤等情况。这时,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平静地对幼儿说:“没关系,老师和你一起到卫生室包一下好了,下次注意点就行了。”或者说:“没关系,很快就会好的。”老师这样的行为给幼儿很好的暗示,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对待挫折,怎样勇敢地面对未来。

4.在实施挫折教育的同时,适时渗入赏识教育。自信心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能激励人在对事物和现状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任务,追求既定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幼儿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让他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另外,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

教师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衣服自己穿脱,自己进餐,独自就寝等。一旦幼儿取得进步后,我们不妨说“你一定能做好”、“你一定会成功的”、“你很能干”“继续努力”等等。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做好。温存的微笑,期待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既能激发幼儿追求自主自强,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在幼儿未完成任务时,要具体分析,必要时进行启发,引导,切不要说丧气话,更不能训斥。否则,只能使幼儿因增加挫折感,而最终失去自信心,削弱意志力。

5.把握适度,在个别教育中合理运用挫折教育。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为了教孩子应付挫折事件,提高耐挫力。适度的挫折有利于耐挫力的培养,但挫折强度太大或受挫的频率太高,则会适得其反。

(1)为孩子设置挫折情境时,应适合孩子的心理承受水平和理解能力。

把握好情境的难度和强度,避免使幼儿产生畏难情绪,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意两种倾向:一种是信心不足,对成功不抱希望,这类孩子有过失败经历而害怕挫折;二是盲目自信,自我评价过高,这类孩子会因容易体验挫折而失去兴趣。我们要注意引导这两种倾向的孩子客观认识自己。

(2)注意孩子的可接受性,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在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注意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在遭受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想办法战胜挫折,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例如,帮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在必要时帮助孩子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孩子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而进步、达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在平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活动,把握其发展趋势,如果孩子在克服困难时几经尝试均告失败,就应及时给予具体帮助。

六、研究的体会

现在的孩子,家长都非常宠爱,事事以孩子为中心,甚至于有的家长宁可苦了自己,也不愿意苦了孩子,千方百计的为孩子的未来铺平道路。然而,未来道路还是一个未知数,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崎岖与坎坷,孩子如果只会在父母为其铺好的道路上顺利前进,那么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难以承受,败下阵来。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十分必要。过多的赏识教育,只会助长孩子的骄傲和任性。我们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承受挫折的能力,鼓励其能独立完成,并持之以恒。在这过程中,不要有任何放纵和迁就的行为,这样会造成幼儿的依赖思想。要让幼儿在体验中认识挫折,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通过实施这一系列的策略,我觉得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很有帮助,在面对困难时,孩子不会再以拒绝或是眼泪来回应你,而是会更多的去思考和努力,我相信这样的教育一定会为其今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七、研究的思考

教会幼儿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能成,关键是顺其自然,顺应幼儿的发展规律。在生活中这样的教育不仅仅依靠幼儿园和老师,更要依靠社会和家长更多的参与其中,运用挫折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和能力,使幼儿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快的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养成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